毫米之间打磨国之重器
时间: 2024-07-10 12:14:45 |   作者: 湿式球磨机

 

  

  他用铣刀打磨出一件件精密的航天产品,把握毫米之差。他翻烂数控铣工编程教材,赋予每个打磨的零件以生命。

  创新方法破解难题,自带“横空出世”的“黑马”范儿。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练就的是“全国技术能手”背后的真功夫。

  在数控铣工车床上,随着机身显示屏上由数字、字母和符号组成的指令不断跳动,点孔、钻孔、铣平面……铣床上的零件正在一件件被打磨。

  “我们这个工种叫数控铣工,数控铣工就是根据设计的零件图纸用数控铣床进行零件加工的技术工人。”马立冉一边演示一边说道,数控铣工大多数都用在加工复杂曲线曲面轮廓、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或用普通机床难以加工的零件。

  “操作前检查铣床各部位手柄是不是正常、开车时应检查工件和铣刀相互位置是否恰当、铣床自动走刀时手把与丝扣要脱开……”马立冉说,想完成一个零件的操作,需要十几道工序。

  每一个需要加工的零件送到马立冉手中的时候,都是块状的金属,但是经过这些铣工们的编程加工,他们就会“变成”符合标准要求的各种零件。对于马立冉来说,加工完成零件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做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够比拟的。马立冉说:“这是我的工作,但我更把它当做一种兴趣,因为对于职业的热爱,所以我很投入。”

  2008年入职699厂65车间时,马立冉的身份是一名普通铣床操作工。对于马立冉这个新手来说,干好这份工作并不是特别容易。因为对于精密机器尤其是高危险性机器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技术安全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没多久,这些操作要领就深深地印在马立冉的心里。随着日积月累,马立冉的操作本领一天天在增长。

  与此同时,这个痴迷于电脑的小伙子对于数控编程有着莫大的兴趣。所以,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他把业余时间全都奉献给了书本,车间里数控铣工编程的教材被他翻烂了好几本。

  2011年,马立冉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二院“天剑杯”数控铣工技能大赛,而在此时,他对于数控铣床的实际操作仅限于在学校里的简单实习。经过一个多月的突击练习,马立冉走上赛场“现学现比”,荣获“二院数控铣工技术能手”称号,成为该届比赛的一匹“黑马”。

  2012年,由于车间任务需要,马立冉由普通铣床操作工转为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在快速掌握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完成生产任务的基础上,马立冉也在不断锤炼着数控铣工的“手艺”。这一年,他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了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数控铣工复赛中获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且赢得了“海淀区杰出技术能手”的称号。

  2015年,马立冉在第六届全国数控大赛中获得数控铣工组第三名,并赢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就这样,这匹“黑马”一步一个台阶,以常人无法企及的速度,攀登到了自己领域的高峰。

  一次比赛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运气,但每次都有好运气就一定代表着“真功夫”。马立冉的“功夫”有的很小,有的很巧,但绝对是管用的“真功夫”。

  勤于思考的马立冉用到比赛中的经验不止这个。在生产中,每个零件由多个加工尺寸组成,为保证这些尺寸的精度及尺寸间相互的关系,故将每个尺寸的基准放到一个加工面上,这样尺寸精度得以保证且加工方便,这是所谓的基准统一原则。

  据马立冉回忆,在他参加2014年第六届全国数控大赛中,加工零件的整体难度比较大,有90﹪尺寸公差都在0.04mm以内,位置度公差0.02mm以内,而且还存在薄壁、异形等特征,马立冉正是活用了“基准统一原则”,将每个尺寸基准重新仔细换算,又快又好地完成了加工。

  此外,小的切削深度、环形切削的走刀方式、合理的选择刀具等平时生产中摸索积累的小要领、小窍门,都被马立冉用在了比赛中,而且收效甚佳。“比赛本来就不是目的,学到经验和知识,以后干活更好更快才是最重要的。”马立冉说,眼下的他正致力于在车间推广零件粗、精加工刀具分开的加工方法。“首先用一把粗加工刀具将其加工范围内的加工内容完成,再更换精加工刀具进行精加工。”马立冉说,这种方法普遍的应用到生产中,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提高产品合格率,对刀具成本的节约也相当可观。

  对于技能人员来说,“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代表着荣誉和技术的巅峰,但同时也代表着比赛之路的尽头,因为依规定,获得该称号的人员今后不得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曾获奖的赛事。面对这些荣誉,马立冉很是淡定。“这些都是过去式,做好手中的活才是最重要的。”